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文化资讯

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5周年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精彩呈现程派经典《锁麟囊》



2025-04-04来源: 艺术中国

北京京剧院经典剧目《锁麟囊》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精彩上演

3月29日,作为“讲堂25周年系列活动”的重要内容之一,由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院经典剧目《锁麟囊》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精彩上演。

演出现场

京剧《锁麟囊》是程派艺术集大成之作,通过剧中女主人公薛湘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,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贯穿其中,彰显出中华文化真善美的人间大爱,以“小故事”演绎“大情怀”,集思想性、文学性、艺术性为一体。

演出现场

由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领衔主演的《锁麟囊》,以其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、挥洒自如的艺术功底、卓越精深的艺术境界,高度诠释出程派艺术的独特魅力。其嗓音纯正,扮相大方,演唱中十分注重声、腔、意、气的运用,宗法程派艺术娴熟,在演唱上既有程派浓重的寓刚于柔、幽咽委婉的特点,又有雅丽清馨、圆熟优美的艺术个性。一直以来深受全国各地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与痴迷,久演不衰,至今已演出逾千场。

演出后,北京大学学生社团京昆社成员与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合影

演出当天,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座无虚席。北京大学学生社团京昆社社长张亚维在现场采访时表示:“京剧的传承不仅是台上演员队伍的传承,台下的观众群体也需要传承。通过戏曲文化进校园的形式,可以培养更多京剧爱好者,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。”

演出海报

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,守护和传承着民族之根、中华之魂‌。据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艺术活动办公室主任陆莹介绍,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,有着悠久的戏曲教育传统,而新世纪以来,百周年纪念讲堂作为校园文化艺术中心,成为传播戏曲艺术、普及戏曲文化的重要阵地。“二十五年来,讲堂将中国优秀传统戏曲的展演、普及工作作为着力点,用心打造品牌演出展演,组织讲座、研讨等艺术活动,在美育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。”

百周年纪念讲堂兴建于北大百年校庆之际。作为国内第一家高校标准化剧场,讲堂始终以打造“高雅艺术殿堂、素质教育课堂”品牌为使命,积极与国内外艺术院团合作,在美育与艺术普及方面进行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。

2006年3月10日,北方昆曲剧院“经典剧目进北大”系列演出之一《单刀会·望水》 主演:侯少奎(资料图片)

2006年,百周年纪念讲堂与北方昆曲剧院开办“经典剧目进北大”系列演出,通过开展演出、导赏、交流互动等方式深化联动,打造昆曲艺术整体展示平台,弘扬传播昆曲艺术,引领古老昆曲在燕园绽放,至今已演出百余场,覆盖人数超过5万人次。北昆风格的整本剧目《牡丹亭》《西厢记》《长生殿》、折子戏《宝剑记·夜奔》《单刀会·望水》《孽海记·思凡》《西游记·胖姑学舌》等悉数上演。师生观众领略过侯少奎等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演出,欣赏过杨凤一、王振义、史红梅、魏春荣、刘巍、邵峥等北昆中坚力量的表演,也见证过周好璐、邵天帅、张媛媛、马靖、朱冰贞、于雪娇等后起之秀以及潘晓佳、吴思、刘亚琳、王奕铼等昆曲新蕊的成长。

2024年9月,青春版《牡丹亭》二十周年庆演北大系列活动(资料图片)

2024年9月,青春版《牡丹亭》重返北大校园,进行“二十周年庆演北大系列活动”,不仅重温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,更是培养了新一代因为“美”而选择走入剧场的戏曲观众。 

2023年4月14日,越秀东方——上海越剧院经典剧目北大专场《红楼梦》(资料图片)

讲堂始终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不断创造条件、开拓思路,有计划、成系统地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进行引进与推介。2023和2024年连续两年,“越秀东方——上海越剧院经典剧目北大专场”在讲堂精彩呈现,演出剧目既有传统经典《红楼梦》《西厢记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又有改编自同名小说的《家》,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持续的创新活力。演出以饱满的人物形象与细腻的情感打动了观演师生。

2024年4月,春风上巳天——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北大演出季 一戏两看《桃花扇》(资料图片)

同时,讲堂与江苏省演艺集团、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展开合作,策划“春风上巳天——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北大演出季”“姑苏锡韵——北京大学锡剧文化艺术周”,推出昆剧精华版《牡丹亭》、“一戏两看”《桃花扇》、《世说新语》和锡剧《一盅缘》《三三》《雪宧绣谱》等专场演出、艺术课堂相关活动,让婉转优美的江南戏曲艺术在北大青年中广结知音。 

2025年正值讲堂运行25周年,它将继续自己的使命,在校地合作、校团合作、交流互鉴的基础上,推出更多戏曲艺术活动,以满足在校师生日益精细化、丰富化、深层次的文化需求,推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,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,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地树立审美观念、提升艺术品位,不断增强在校师生的文化自信,为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、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提供精神动力、打牢文化根基。(图片由主办方提供)


责任编辑:王洁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